张巧良: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解读

更新时间: 2025年3月9日 9:20:15

第一财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战略安排既延续了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基调,更彰显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前瞻性考量。

 

本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呈现三大突破性特征:赤字率首次设定为4%,赤字规模创5.66万亿元新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与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既体现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的决策智慧,更展现出政策层稳定市场预期、对冲外部冲击的战略定力。

 

从财政安全边际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显著优势空间。从赤字率上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以审慎稳健的态度安排3%左右的赤字率,近年来较为稳健的经济增长形势,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经济基础。我国财政状况和债务水平整体平稳且健康,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较低,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相比,我国仍有较大赤字提升空间。从债务水平看,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负债率大多超过100%,目前我国政府负债率在70%左右,与西方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债务水平较低,属于相对安全的水平。今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和合理使用专项债,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立足当下复杂经济形势,经过深思熟虑、审慎研判后作出的关键决策,有助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该政策既是稳增长的“强心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其成功实施不仅关乎“十四五”收官,更将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基石。未来需在政策协同、市场活力激发与风险防控间持续探索平衡,方能实现经济行稳致远。

 

我也注意到,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此番前瞻性举措意义非凡,中央财政凭借预留的充足储备工具与广阔政策空间,不仅为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构建了制度性防火墙,更通过动态政策储备库机制实现政策工具的精准匹配与快速响应。一旦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储备资金可迅速转化为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等战略领域的牵引性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有效刺激市场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当市场遭遇突发冲击,可凭借灵活多元的政策工具,及时精准地采取措施,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就业局势,保障民生福祉,为经济稳定和民生福祉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