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看婚姻家事中的法律、伦理与情感张力(一)
更新时间: 2025年2月18日 14:44:04
当李靖夫妇跪在陈塘关百姓面前叩首谢罪时,当殷夫人强忍泪水将哪吒锁入山河社稷图时,台下观众无不潸然泪下。《哪吒》这部作品使传统神话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揭示了当下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现我们将结合影片情节为切入点探讨婚姻家事中家庭责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与解决等核心议题。
一、监护责任与家庭教育的法律边界
电影中的李靖夫妇虽始终奔赴在斩妖除魔、保陈塘关一方平安的路上,但他们也从未在忙碌中疏忽对哪吒的保护与拯救,无论何时何地,都将哪吒紧紧放在心间。当哪吒“劣性”未改危害百姓人身安全、毁坏百姓财物时李靖挺身承担责任,只为替哪吒求得百姓的原谅;当得知哪吒将遭受天劫时李靖毫不犹豫接过引雷符咒,宁愿承受天雷也不愿哪吒殒命。根据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李靖夫妇作为哪吒的监护人,需对其破坏行为承担替代责任,若监护人未尽到管理义务导致他人损害,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影片中李靖通过乾坤圈限制哪吒的破坏力,体现了对监护职责的履行,但也引发了对“限制自由”边界的讨论——如何在保护他人安全与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权之间取得平衡。
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具有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孩子的选择和感受予以尊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正如电影中殷夫人所说:“娘从来没在乎过你是魔还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种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是孩子成长中最强大的力量。但是,接纳并不意味着放纵。李靖夫妇竭力为哪吒提供学习法术的机会,引导哪吒走上正途,而不是强迫他如木偶一般按照父母既定的路径成长。正如哪吒最终成长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他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与引导。李靖夫妇的教育方式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束缚。通过尊重与引导,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让他们在爱与规则的滋养下,成长为独立而有担当的人。这种在爱与规则下的成长,让哪吒最终成为了勇敢担当的少年。在现实生活里,亲子关系同样需要这样的平衡艺术。
二、亲子关系中的权力与控制
敖丙的父亲龙王的爱则是“控制爱”的典型代表,他将龙族的希望“打包”全部背负在敖丙身上,试图通过严格的管教和设定的道路,让敖丙实现自己乃至整个龙族的理想,却唯独忽视了敖丙的内心感受,让他感到被束缚和压抑。最终,敖丙因无法承受父亲的期望而与父亲设定的道路背道而驰。这种矛盾在现实中则表现为代际差异:父母常以“孝道”之名施加控制,而子女则渴望独立选择人生路径、设计人生风景。
而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极端反抗,则可以被视为对这种文化束缚的挑战,他试图摆脱父母的“所有权”,寻找自我价值的独立。哪吒自刎的悲剧,根源在于强制性亲子关系的压迫。这种关系模式往往以父母的权威为核心,忽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独立人格。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李靖的专横和软弱,是哪吒悲剧命运的直接推手。他未能理解哪吒的内心世界,也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最终导致哪吒走向绝路。
在现代社会,“敖丙式”的亲子关系依然存在。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常以“为你好”为理由,过度干预子女的生活和选择,甚至忽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这种强制性的亲子关系,不仅会压抑子女的个性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走向极端。哪吒自刎的情节,不仅是对传统亲子关系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现代社会亲子关系的警示。在亲子关系中,尊重和理解比强制和控制更符合“爱”的特征。只有当父母学会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适当放开拽住子女的手,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才能避免哪吒式的悲剧重演。
三、“ 严父慈母”模式的现代转型
“严父慈母”模式的形成与传统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强调“父为子纲”,将父亲置于家庭的权威地位,认为父亲的严厉管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责任感,“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即衍生于这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母亲承担起情感关怀的角色,通过慈爱来弥补父亲严厉管教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分工看似合理,实则反映了传统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固化,男性负责“主外”,女性负责“主内”。这种模式在传统社会中确实有其合理性。严厉的父亲形象可以树立权威,让孩子学会敬畏规则;而母亲的慈爱则为孩子提供了情感的港湾,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约束又不失温暖。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例如,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父亲而变得胆怯或叛逆,同时对母亲产生过度依赖。
在现代社会中,“严父慈母”模式正在经历转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尝试“严母慈父”的教育模式,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便生动演绎了这一模式下子女的教育问题。这种模式中,母亲在教育中扮演更为主导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进行严格要求,而父亲则更多地承担起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模式的转变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家庭分工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父母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父母不再仅仅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孩子的引导者和朋友。这种模式强调父母在教育中的一致性,避免因角色分工不同而导致孩子产生困惑。同时,父母需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单纯依靠权威进行管教。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更加注重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避免因角色分工不同而导致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无论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更加平衡的教育模式,既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又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四、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外部压力与内部团结
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排斥,实质是对“非正常家庭”的偏见。这种外部压力可能瓦解家庭凝聚力,迫使父母以更极端方式“矫正”子女行为,形成恶性循环。社会歧视不仅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关系,还会对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农村低保家庭因社会歧视而面临更多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不仅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进一步加剧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在一些特殊群体中,社会歧视还会限制家庭成员的社会融入和发展机会。例如,生育困难的女性不仅面临生理上的挑战,还因社会偏见而遭受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这种歧视甚至会延伸到家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
影片高潮中,李靖夫妇与哪吒共同对抗天劫,象征着家庭在危机中的团结。婚姻家事法的核心目标之一,正是通过制度设计(如监护支持、反家庭暴力等)强化家庭的保护功能,抵御外部风险。社会支持在缓解社会歧视对家庭的冲击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支持的形式可以分为有形支持(如物质或金钱援助)和无形支持(如心理、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这些支持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一些案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对家庭的积极影响亦尤为显著。例如,通过社区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一些残障儿童家庭成功缓解了经济压力,改善了家庭氛围。在另一个案例中,通过社工的介入,一个面临经济困境和家庭矛盾的家庭成功改善了家庭关系,增强了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沟通、减少偏见和提供支持,缓解社会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法律与伦理的调和:从冲突到和解
龙族因长期压迫选择暴力反抗,而哪吒的“复仇”行为也涉及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这提示婚姻家庭问题的解决应兼顾法理与人情:既需通过法律途径(如离婚诉讼、监护权调整)维护权益,也需通过情感修复重建信任,实现法理与人情的平衡。
婚姻家庭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法律权益的博弈。一方面,法律为解决婚姻家庭纠纷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程序,例如离婚诉讼、监护权调整、财产分割等,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然而,法律的刚性也可能忽视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导致纠纷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人情和情感因素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纠纷往往源于情感的破裂或信任的缺失,单纯依靠法律手段可能无法修复这些情感创伤。例如,在处理离婚案件时,法官如果仅依据法律条文进行裁判,可能会忽视夫妻双方及子女的情感需求,导致家庭关系进一步恶化。
毫无疑问的是,在婚姻家庭纠纷中,法律途径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离婚诉讼,当事人可以依法解除婚姻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在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问题上。例如,《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原则和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标准,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法律还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特殊保护。例如,在孕期、哺乳期妇女的权益保护方面,《民法典》规定男方不得提出离婚,除非女方同意或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这些法律条款不仅保障了当事人的基本权益,也为家庭关系的稳定提供了法律支持。
尽管法律提供了明确的规则,但婚姻家庭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法律手段。在更多情况下调解是婚姻家事纠纷解决的温柔良方。它能够让双方在平和的氛围中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与利益诉求,而律师则是调解工作的助推器。这要求承办律师积极推动调解工作,帮助当事人权衡利弊,引导他们达成和解协议。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每个家庭的独特情况,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让法律的刚性与情理的柔性完美融合。在财产分割等问题上,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充分考虑无过错方、抚养子女一方的特殊需求,让法律的天平在公正的基础上,向弱势群体倾斜,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哪吒》通过神话叙事揭示了婚姻家事领域的多重张力:监护责任与个体自由、传统权威与现代平等、外部压力与家庭团结等。影片最终以“家庭共渡劫难”收尾,隐喻了健康家庭关系的核心——在尊重与协作的基础上,实现法律义务与情感纽带的动态平衡。现实中,民法典的监护制度、离婚冷静期等规定,为化解此类矛盾提供了制度框架,但真正的和解仍需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投入与相互理解。正如影片中所呈现的,当家庭成员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时,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共同克服。这种基于情感的修复方式,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矛盾,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
作者:雷敏 李雪晴